查看活动

东体:向余望困境源于中甲强度被高估,踢中超数据才有价值

作者: 风灵的角笛 发布时间:昨日13:30 阅读次数:18

9月10日,资深媒体人沈雷在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发文,谈到了重庆铜梁龙前锋向余望在U23男足亚洲杯预赛中的挣扎表现。

该媒体人表示:在对阵东帝汶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的两场比赛里,向余望均首发出战,总计登场174分钟。但这位担纲中锋的球员表现无疑让人无法满意,面对两个实力不济的对手,他挥霍了多次良机。虽然在对阵北马里亚纳群岛下半时,他蹭到王钰栋的一次似射似传,最终这个进球算在了向余望的名下,但这不足以改变舆论对他的批评。

在这支U22国足的攻击线上,向余望缺乏鲜明的特点,他的技术能力与领袖气质远不及更年轻的王钰栋,战术价值又不如拜合拉木和朱鹏宇,失去射门效率后又陷入了心态波动,越想证明自己却距离破门越远。

其实不止向余望,同样在重庆铜梁龙扮演着核心中场角色的李镇全,也令人非常失望。

失望的源头其实在于舆论过高估计了如今中甲联赛的强度。 自2023赛季恢复主客场制以来,大部分中甲球队的主要目标是生存,有意愿冲击升级资格的队伍每年三四支,降级的压力也不大,不是早早就有人掉队,就是因为有队伍解散而得到“重生”的机会。这意味着 在半数以上的场次,中甲球员们所面对的比赛压力和强度都不大,至少与中超相去甚远。 即使中甲的娇子,一旦在U23亚洲杯预赛中面对更顽强的对手和更高的对抗强度(尽管东帝汶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球员能制造的强度也相当有限),就失去了光彩。

向余望和李镇全还是幸运的,他们有极大概率随重庆铜梁龙征战明年的中超, 只有经历高强度对抗,他们的出场时间和比赛数据才显得更有价值。 对于中国足球管理者而言,如何尽快提高中甲和中乙的整体比赛强度(当然,中超同样如此),将是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,靠拉长补时以增加比赛净时间的“数字工程”肯定不是答案。

特别申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看球通的观点。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发表评论
发布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推荐资讯
暂无资讯~

暂无资讯~